脊髓是甚麼?
脊髓是位於椎管內的中樞神經系統的一部分。它與脊柱的弧度相符,與延髓相連,並由頸部延伸到腰部,整個脊髓長約40~45cm。脊髓被脊柱神經腔(椎管)所保護,是腦與身體之間訊息傳遞的通道,同時也是許多簡單反射活動的調節中心。相當於身體與腦部之間的電話交換系統。
脊髓神經介紹
人體的神經系統可分為中樞神經系統(Central Nervous System,CNS)和週邊神經系統(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,PNS)。中樞神經系統包括脊髓和大腦,其主要功能是接收和整合來自身體周邊的各種訊息,並發送反應指令或調控身體動作。週邊神經系統則是指除了大腦和脊髓以外的神經,主要負責將中樞神經系統的指令傳達到身體各個部位,以及將外界訊息傳遞回中樞神經系統。
脊髓位於脊柱的椎管內,負責控制四肢的運動。一般來說,脊椎可以分為頸椎(Cervical spine)、胸椎(Thoracic spine)、腰椎(Lumbar spine)、薦椎(Sacrum)、尾椎(Coccyx)五個部分,而每個部分都對應著特定的脊神經節,負責支配身體的不同部位。
脊髓神經共有31對,從上至下分別是:
- 頸椎神經:有8對,簡稱為C,從C1到C8。
- 胸椎神經:有12對,簡稱為T,從T1到T12。
- 腰椎神經:有5對,簡稱為L,從L1到L5。
- 薦椎神經:有5對,簡稱為S,從S1到S5。
- 尾椎神經:有1對,簡稱為Co。
脊髓損傷是什麼?
脊髓損傷是指由急性外傷性傷害引起的脊髓和神經受損。這種損傷可能是由於交通事故、跌倒或運動傷害等外部因素導致,導致脊髓神經細胞死亡或神經纖維斷裂。脊髓的結構複雜,再生能力低,因此脊髓損傷往往會造成不同程度的終身癱瘓。頸髓受損可能導致四肢癱瘓,而胸髓、腰髓或薦髓受損則可能導致下半身癱瘓。
脊髓損傷的部位和症狀
最常見的脊髓損傷部位包括頸椎第1~2節、第4~7節和胸椎第10節~腰椎第2節。脊髓損傷可能導致自主神經失調,影響心跳、血壓、呼吸、排汗、大小便控制和性功能。根據損傷程度,脊髓損傷可分為不完全損傷和完全損傷,對肢體功能的影響程度也有所不同。
脊髓損傷的症狀
- 頸部、頭部或背部的極度疼痛或壓力
- 肢體無力、不協調或麻痺
- 手、手指、腳或腳趾的麻木、刺痛或感覺喪失
- 失去控制腸或膀胱的能力
- 平衡和行走困難
- 呼吸困難
- 頸或背部姿勢異常或扭傷
脊髓損傷神經恢復要多久?
在急性期(受傷後6-8週之內),如果沒有任何神經功能改善的跡象,則後續的恢復機會非常有限,因為受損的神經細胞通常無法再生。然而,如果在這段時間內出現神經功能改善的情況,那麼就有可能繼續進行慢慢的康復。這種情況表明脊髓神經只是部分受損,未受損的神經可能會逐漸接管受損神經的功能,使其恢復。
脊髓損傷復健四階段
脊髓損傷者的復健醫療需要整合多個專業人員,以病人為中心,根據損傷部位、功能障礙程度、合併症、身體狀況和意願等因素,制定適切的復健計畫。復健團隊通常包括復健專科醫師、護理師、物理治療師、職能治療師和社會工作者。
復健治療的內容包括加強肌力、耐力和體力訓練,以及日常生活技能的訓練,如盥洗、進食、穿著衣褲、沐浴、輪椅使用、大小便訓練和輔具運用。這些訓練的目的是為了讓患者在回家後重新適應社會生活做好準備。在住院期間,患者需要同時考慮這些技能在家中的應用情況,並與醫療團隊討論是否需要其他的代償技巧、特殊輔具支援或環境改造。
復健訓練的目標和方向包括:
- 提升獨立生活能力,使患者能夠自主生活。
- 加強肌力、耐力和體力,透過運動鍛煉恢復功能。
- 逐步適應坐姿和站立姿勢,克服姿勢性低血壓。
- 訓練平衡和軀幹控制,提升坐姿和站立時的穩定性。
- 學習日常生活技能,並熟練使用輔具,以提高獨立性。
- 預防和處理痙攣,避免關節攣縮。
- 提升心肺耐力,以促進整體健康和活動能力。
- 社會適應,包括參與社區活動和身心障礙者運動比賽。
脊髓損傷復健訓練通常分為四個階段:
1.臥床期:預防褥瘡、關節僵硬和呼吸問題。
2.坐起或離床期:克服姿勢性低血壓,進行坐姿平衡訓練和背架穿戴。
3.肌力和耐力訓練期:加強肌肉力量和心肺耐力,提升日常生活功能。
4.社會適應期:在居家環境中持續運動和應用學到的技能,並處理可能出現的問題,如神經性膀胱和腸道問題。
脊髓損傷者的復健過程需要持續的努力和耐心,但通過適當的治療和訓練,他們有望重建獨立生活的能力。